
八旬剪报爷爷25年手作600册时光百科全书
一位八旬老人,历时25年,亲手剪贴制作出了600册时光百科全书,这些百科全书是他用心记录时代变迁的见证,每一页都凝聚着他对历史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通过他的手,历史的瞬间被永恒地定格在了这些册子里,成为一部反映时代变迁的珍贵史料,这位剪报爷爷用他的手和心,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记者 常怡
在武汉市新洲区邾城街一间普通民居里,85岁的曹清明老人正戴着老花镜,手握剪刀沿着报纸边缘利落地剪下一则新闻。阳光透过窗户洒在铺满剪报的工作台上,这里是他25年来最钟爱的“战场”——每天六小时,用剪刀和胶水将时代碎片装订成册。
一柜子“活历史”见证时代脉动
8月12日,记者走进曹清明家中,一进门就被浓浓的“书香”所感染,客厅和卧室的桌上、墙上、柜子里,整齐地摆放着他多年来收集整理的剪报册。600余册剪报册像等待检阅的士兵整齐列队,封面上工整标注着“大美中国”“科技腾飞”“百岁人生”等主题。随手翻开2023年的“桥梁专册”,港珠澳大桥的雄姿与贵州“天空之桥”的倩影比邻而居,泛黄的报页间还能嗅到油墨的清香。
“这张武汉长江二桥通车的报道,和我孙子同龄呢。”曹老指尖轻抚1995年的剪报,皱纹里漾起笑意。从《人民日报》的头版要闻到《楚天都市报》的市井故事,从泛黄的铅字报纸到彩印的铜版纸,这些被精心分类的册子犹如一部会呼吸的“百科全书”,记录着中国社会毛细血管般的细微变化。
“老伴儿,帮我找找上周那篇航天员专访?”听到呼唤,78岁的吴喜珠奶奶立刻从厨房探出身,熟门熟路地从“航天科技”分类中抽出一本册子。这对结婚56年的伉俪,一个剪报一个理家,配合得如同报纸的正文与留白般默契。
吴奶奶边整理散落的报纸边笑道:“他退休后迷上这个,我就当多了个‘老小孩’要照顾。”
原来曹老有套雷打不动的作息表:凌晨4点起床剪报,6点准时拉着老伴去晨练,下午茶总要配块桂花糕——这是空降兵出身的他保持半个世纪的甜食爱好。
从蓝天到纸间的终身学习
其实,曹老的剪报情缘可以追溯到他的军旅生涯。在担任空降兵期间,他就习惯把《解放军报》上的跳伞技巧图解剪下收藏。2000年从建设局退休后,这个爱好逐渐升级为系统工程:每周五雷打不动地整理《光明日报》的文史版,《楚天都市报》的市井故事则专门用绿色标签区分。
“你看这本城市变迁书,20年前的新洲老照片和现在对比多有意思。”老人翻开一本特别厚重的册子,里面甚至有他手绘的对比地图。如今他的剪报题材越来越“潮”,最近新增的“人工智能”专题里,ChatGPT的报道和上世纪80年代的“计算机预言”剪贴在一起,形成奇妙的时空对话。
说话间,社区工作人员带着几位参加暑期托管班的学生登门拜访。少年们惊叹着翻阅“1998抗洪纪实”专册,泛黄的报纸上英雄照片与褪色的铅字,比教科书更鲜活地复活着历史。“这些可比短视频有嚼劲多了!”他们举着手机不停拍摄。
曾有人出高价求购“改革开放”系列剪报,被曹老婉拒:“这些不是商品,是留给后人的时间胶囊。”如今他正和街道商量,想把部分册子数字化,“让年轻人滑动屏幕就能触摸历史”。
暮色渐浓,曹老又戴上老花镜开始新的剪贴。剪刀开合间,今年暑期最新的新闻碎片被收进册中,与多年前的旧闻静静依偎。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位老人用最原始的方式,执拗地守护着纸墨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