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武汉之南高新技术企业四年增近三倍 十万青年逐梦汤逊湖畔

访客 2025-08-24 13:01:54 73628
武汉之南高新技术企业在短短四年内实现了近三倍的增长,这一成就引人注目,位于汤逊湖畔的该企业吸引了大量青年人才前来逐梦,这些青年投身科技研发,为企业的飞速发展注入了活力,该企业已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未来还将继续扩大规模,引领科技创新潮流。

从城郊湖到宜居地,再到科创湖区……武汉之南,走进江夏区,环抱47.6平方公里、被称为“亚洲最大城中湖”的汤逊湖,一场深刻的转型发展正在持续上演。

近三年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不断跃升,超10万年轻人才在此扎根,发明专利快速增长……长江日报记者连日探访发现,依托汤逊湖,一个初具“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各类创新要素集聚的科创湖区正在蓬勃生长。

三年,10万青年人才扎根

科研院所、创新平台、高校汇聚汤逊湖,创新“源头活水”奔涌

武汉之南高新技术企业四年增近三倍 十万青年逐梦汤逊湖畔

汤逊湖畔,各种创新要素聚集 舒运平 摄

8月22日,在汤逊湖光量子研究院,“90后”科研骨干沈楚洋正带领团队调试自主研发的量子重力梯度仪。

他形象地阐释其价值:“如同给地球做‘CT扫描’。重力变化揭示地下密度差异,无论深埋的矿产,还是潜伏的地质断层或活动带,都难逃它的‘慧眼’。”这项技术对深地资源勘探、地质灾害预警、地震监测等领域具有重大意义。 2020年,沈楚洋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后来到江夏投身科研。“江夏环境优美,创新氛围浓厚。在这里工作,科研灵感都被激发了。”他望着窗外波光粼粼的湖面说。

与之呼应的是灯火通明的江夏实验室。8月12日,该实验室发布三项重大科技成果,其中一项是研发成功治疗A型血友病的双特异性抗体新药。在药效高度媲美原研药的基础上,其制剂技术突破原研专利,制备工艺稳健、质量可控,患者用药成本仅为原研药的25%。该药已实现商业化规模稳定量产,即将申请临床注册,有望成为全球首仿品种。

“汤逊湖区域高能级平台集聚,协同创新便利。依托江夏区人才政策,近两年实验室吸引众多年轻科研人才,构建了“院士专家+高层次人才+研发团队+专业管理人才”的多层次研发梯队。”实验室相关负责人表示。

汤逊湖东南角的武昌职业学院,今年无人机应用、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等方向的新生已超1000人。

学院无人机技术应用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陈盼介绍:“2019年学院无人机专业仅招63人,此后连年增长,2024年超400人,今年直接过千。”

“江夏区聚集了不少低空经济相关企业,我们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兼具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学生。”陈盼说,“学生课程未结束,企业就纷纷来‘抢人’。仅今年3月,就有11家企业来院专场招聘。”

24所高校、31万名在校大学生、12个国家级实验室平台、90家创新平台、31家孵化器……这既是江夏深潜的创新基底,也为源源不断的人才提供了广阔舞台。

据统计,2024年,汤逊湖核心区域就新引进博士及以上高层次人才近百名。江夏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估算:近三年,每年超2万名大学生留驻江夏,加上随企业迁入的人才,扎根汤逊湖的青年人才总数超过10万人。

人才是创新的核心,为源头创新注入澎湃动能。一个数据印证了这一点:江夏区有效发明专利从2022年的3743件跃升至2024年的5658件,年均增速远超省市平均水平。这片曾经的“城郊湖”,正成为原始创新的策源地。

高新技术企业四年增长近三倍

“显著变化在于,与以往单纯落地生产基地不同,如今企业更倾向将研发环节放在江夏”

武汉之南高新技术企业四年增近三倍 十万青年逐梦汤逊湖畔

江夏·阳光创谷 通讯员 供图

8月,两大总部接连落子汤逊湖畔。

1日,江夏区与行星轮(武汉)科技有限公司签约无人船及无人化水域智能监测机器人总部项目。

“江夏区广阔的水域,为智能无人船、多功能水下机器人等研发创新提供了丰富场景。”公司董事长龚雷锋表示,江夏人才资源富集、区位优势显著、创新氛围浓厚,是企业拓展布局的理想之地。

创立于2018年的行星轮(武汉)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智能无人船、智能船坞、多功能水下机器人研发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此次签约项目总投资约3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租赁场地作为总部及研发生产基地;二期购地建设无人船研发试验中心、制造中心等。

同月,沃尔斯顿国际发热理疗产品研发及智能化生产基地项目也正式落地江夏区郑店街,总投资5.7亿元,将建设总部大厦、实验室、车间、体验馆等。

“近两年,江夏总部经济快速增长,数量近20家,包括得力总部、灵伴华中总部等。”江夏区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说,“显著变化在于,与以往单纯落地生产基地不同,如今企业更倾向将研发环节放在江夏。”

年初引进的人工智能“独角兽”灵伴科技,已将华中区域总部及核心研发中心整体迁入汤逊湖科创大湖区,不少研发团队技术骨干跟随迁入。

江夏区经科局相关负责人分析,吸引企业的是营商环境和优惠政策,也是源头创新、产业链条和创新场景。“我们为大企业提供广阔空间,为小企业提供成长陪跑。”

“今年海外销售额预计达800万元—1000万元,已接到欧洲、东南亚批量订单。”位于江夏庙山光电子信息产业园的武汉普迪真空科技有限公司内,负责人周焱文对公司成长倍感欣慰,企业从20人团队起步,现已发展为营收1.6亿元的规模。

周焱文曾在外企深耕真空镀膜装备,目睹高校科研设备“卡脖子”困境后,毅然投身国产替代。自2022年起连续三年获评瞪羚企业,实验室真空装备市场占有率跻身全国前三。

2024年,江夏区市外企业迁入量超千家,居全市首位。汤逊湖区域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惊人跨越——从2020年的241家飙升至2024年的905家,增长近三倍。

“热带雨林”生态滋养企业人才成长

“科创中心20多名核心成员都是从大湾区过来的,且大多数已经扎根江夏”

武汉之南高新技术企业四年增近三倍 十万青年逐梦汤逊湖畔

江夏首届技术经理人大赛决赛现场 通讯员 供图

在刚结束的江夏首届技术经理人大赛决赛中,南京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的陈威昊斩获全国组一等奖。赛后不久,他便与江夏区达成合作,共建技术转移分中心。

陈威昊解释:“参赛过程中发现,我校优势学科与江夏主导产业高度契合,且与武汉企业已有深度合作。江夏区重视创新、政策优越、举措前沿,因此我们主动寻求深度合作。”

此次大赛成果丰硕:征集企业技术需求102项,汇聚高质量科技成果215个,促成64场精准对接。

大赛主办方汤逊湖科技创新中心,正是江夏打造创新生态的重要举措之一。2023年,江夏区与大湾区科创服务中心签署协议,共建汤逊湖科技创新中心,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球创新资源加速向江夏聚集。

汤逊湖科技创新中心(武汉)有限公司总经理邢宝伟表示:“我们20多名核心成员都是从大湾区过来的,且大多数都已经扎根江夏。我也带着家人在江夏定居。”

在邢宝伟看来,和湾区有利于要素聚集的地形相比,湖区地形向外发散,其创新本质是一种更高阶的、以人为本的创新范式。“它并非简单地将工厂建在湖边,而是要创造一种让顶尖人才愿意留下、让创新思想得以碰撞、让高附加值产业自然生长的‘热带雨林’环境。”

中心落地后,旨在构建要素集聚的环湖创新生态,建设技术经理人之谷、成果转化首选地。目前,依托中心的“人工智能+技术情报+全国协作网络”科创体系,江夏区已建立超千家重点企业科创属性档案,精准匹配技术、人才与场景资源,在全市率先举办揭榜挂帅、技术经理人大赛等活动。

据了解,江夏区发力国企改革,激活国有资本效能,在全省区县级政府中率先系统性探索政府投资基金体系。江夏科投集团作为基金管理人,坚持“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陪跑”区内科技型、创新型、成长型民营企业。集团与深创投、国投创业、高瓴资本等头部机构深度合作,建立“1+5”政府投资基金体系,形成超700亿元基金集群。

智纲智库深圳创始合伙人段明认为,江夏的科创逻辑是以生态吸引人才、用产业集聚企业。如同这片开放的湖面,其创新氛围富有活力,是创业者与开拓者的“天堂”——哪怕仅有一个概念、一个想法,这里也能为你提供无限可能。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