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阳城管“监管+服务”双轮驱动破解工地难题获多方点赞
汉阳城管采用“监管+服务”双轮驱动策略,成功破解工地难题,获得多方赞誉,通过强化监管,严格执法,确保工地秩序与环境质量;积极提供服务,加强与工地沟通,及时解决难题,提升工作效率,这一举措有效改善了工地管理状况,获得市民及业内人士的普遍认可与好评。
(记者奚伟,通讯员 肖赟 邱飞)
8月4日上午,汉阳区群建路金茂项目业主代表和施工方负责人将一面写着“尽心尽力为人民,认真负责办实事”的锦旗,郑重交到汉阳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执法一中队队长手中。“没有城管的精准服务,我们这项目真不知道要卡壳多少次。”项目负责人唐经理握着执法队员的手连声道谢。
记者从汉阳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执法一中队了解到,群建片地块项目地处拦江路与阳新路交汇处,周边被居民区和学校环绕,且运输车辆正常通行空间极其有限,自开工起便面临着“先天条件不足”带来的多重挑战。
“刚开工时,光渣土清运就愁坏了我们,渣土车进出场地时容易造成拥堵,影响周边居民日常通行。”项目负责人唐经理回忆,按照规定渣土车只能夜间20点至次日凌晨5点间作业,但周边居民楼密集,几次运输后就收到不少噪音投诉,“一边是硬性规定,一边是居民诉求,我们夹在中间进退两难。”
汉阳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执法一中队了解到该情况,没有以“规定”为由推诿,而是多次派执法队员到现场勘查路线、测算运输效率,设计出“潮汐运输”方案。“根据场地内渣土堆积进度和周边居民休息规律,将夜间运输时段再细化分割,分批次安排渣土车有序进场、装载、离场,避免多车同时作业造成的噪音叠加;同时协调施工方优化装卸流程,要求车辆减速慢行、减少鸣笛,最大限度降低声响。通过这样的精细化调度,项目不仅顺利完成了场内大量渣土的外运,更实现了‘低投诉’的目标,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平衡了施工需求与居民生活安宁。”执法一中队队长向记者介绍。
调整后效果立竿见影,周边居民张女士说,起初她每晚被噪音吵得睡不着,城管执法队员上门开恳谈会时,她还带着情绪提意见,“没想到他们真听进去了,调整后施工声音小多了,我们也能理解工程难处。”
工程推进到主体浇筑阶段,新的难题又来了。项目紧邻学校,白天交通管制,建材运输车辆无法进入,晚上放学高峰期,道路被接送学生的车辆堵得水泄不通,混凝土运输成了“卡脖子”问题。“混凝土有初凝时间,运不及时就会浪费,工期也得拖。”项目负责人唐经理说。
对此,执法一中队再次主动对接,不断与施工方沟通浇筑工序的时间节点,最终定制了“精准卡点+现场护航”的“错峰运输”方案:利用白天交通压力较小的间隙,集中调度车辆完成部分建材运输;晚上则在学校周边交通恢复正常后,延长一段作业时间补位。为确保方案落地,执法队员们每天在运输时段到现场值守,引导车辆规范停放、快速装卸。
在涉及民生关键节点的中高考等特殊时期,执法一中队则切换“护航模式”,执法队员们提前上门宣传静音护考工作,加强管控力量。
项目负责人唐经理表示,当初执法一中队帮企业解决问题的时候,就将锦旗制作好了。现在工地的投诉少了、群众也更满意了,他们没什么顾虑了,才把锦旗送来。
“我们不是简单地‘管’,而是想着怎么‘帮’,在规则框架内找最优解。”执法一中队队长表示,锦旗是肯定更是鞭策,“接下来,我们会继续把监管做精、服务做细,让企业安心施工,让群众舒心生活。”